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 发布时间: 2012-5-2 9:34:32
是什么原因驱使着企业进行并购?这是企业并购理论研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基于对不同企业制度下的并购行为、企业扩张行为的比较分析,对企业并购动因进行梳理和评述,便于我们深入探究企业并购。我们可以将有关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成四个方面:效率解释、信息理论、代理问题和市场力量。 
(一)效率解释 
效率理论对兼并能带来的潜在社会效益给予了最乐观的评价,这一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通过并购可以获得某种协同效应,即并购后企业的价值超过参与兼并的两个企业的各自价值之和,效率因兼并而提高。这不仅给私人带来利益,而且也给社会带来了利益的增长。效率解释可以包括差别效率理论和无差别管理者理论。 
差别效率理论认为,如果A公司的管理层比B公司管理层更有效率,在A公司并购B公司后使得B公司的效率上升到A公司的水平,则效率因并购而得到提高。差别效率理论的一个难点在于若把问题引向极端,将会得出经济社会中只应有一家企业这样的结论,即只有世界上管理效率最高的那家企业了。显然,在这一问题出现之前便会出现企业内部协调的问题。因此,效率差别理论的另一个解释是:无论你如何定义,总存在效率低于平均水平或者没有充分发挥其经营潜力的企业。此理论还进一步表明,从事相似经营活动的企业最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收购者。无效率管理者理论所指的无效率的管理者只是指未能充分发挥其经营潜力的管理者,而另一管理团体可能会更有效地对该领域的资产进行管理。或者从纯粹的意义上讲,无效率的管理者仅仅指不称职的管理者,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做得更好。所以,差别效率理论更可能成为横向并购的理论基础,而无效率的管理者理论则可能成为不相关业务的公司间的并购理论基础。 
(二)信息理论 
信息理论或信号假设指由于并购谈判、招标收购和制定联营计划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信息,公司的所有者权益被重新估价。有学者将信息理论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背后鞭策解释,这一观点认为并购会刺激管理层去履行价值更高的经营战略。另一种是坐在金矿上解释,这一观点认为谈判或招标活动会散布新的信息,或导致市场相信投标者掌握有更好的信息,这时,市场会重新估价先前被“低估”的股价。价值低估的另一面是单个投资者与控制集团在地位上的不同。例如,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与这些股票所代表的资产的重置成本间的比率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比率,如果一家公司想要增加生产特定产品的能力,购买一家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比从头做起更便宜。假设这一比率为0.6,收购溢价高于市场价值50%,结果是收购价为0.6乘以1.5,等于0.9。这意味着平均收购价格仍比收购资产的当前重置成本低10%。 
(三)市场力量 
一个常被用来解释并购活动的理由是并购会减少市场竞争的对手,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但市场份额的提高并不意味着规模经济的形成,只有当并购企业既增加了市场占有率,又形成了规模经济,这一理由才能成立。事实上,经常有一些关于并购企业通过并购活动提高其市场占有率的反对意见,这种意见认为并购将导致“过度集中”或“不良的市场结构”。如果一个行业中存在少数几个销售额占较大比重的企业,这些企业已经认识到其活动和政策会相互产生影响,这种相互影响的认识将会导致企业间在采取行动时的考虑和对政策变动的反应趋向于“共谋”。结果,企业的价格和利润将含有垄断的因素。 
(四)代理理论 
我们知道,当管理者只拥有一小部分公司的所有权时,代理问题便产生了。这种部份所有权会导致管理者的工作热情比拥有全部所有权时少,并且因为大多数花费可由拥有多数股份的所有者承担,所以他们会消费更多的津贴。同时,在股权分散的企业,单个所有者没有足够的动力花费大量资源去监督管理者的行为。如何解决这些代理问题?并购活动的存在也是其中的方式之一。 
并购的代理问题理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接管的威胁代替了单个股东对管理者监督,从而缓解了代理问题。如果企业的管理层因为无效率或代理问题而导致经营管理滞后的话,并购市场将提供外部控制手段,企业可能被接管,从而面临被收购的威胁。另一方面,并购企业的决策者过高地估计管理者运用目标企业资源的能力,企业并购是为了满足管理者的野心和自负感, 以便施展他们的管理才能和技巧。这也意味着管理者的决策往往会违背股东的利益,尽管管理者的意图是通过并购来增加企业的资产,但采取的行动并不总是正确,这正是自负或自大的结果。www.morimor.com.cn/  

相关阅读: